▎畲族,中国南方游耕民族,一千多年来,畲民不畏艰辛险阻,从原始居住地——广东省潮州市凤凰山四散迁徙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份。
▎有的还到贵州和四川,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其余散居在江西、广东、安徽等省,畲族早在唐永泰二年(766)就从福建罗源迁居浙江景宁。
▎唐代,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的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
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和“拳民”的族称。
▎''畲''字来源于''畲'',来历甚古,在《诗》、《易》等经书中就已出现。''畲''字读音有二,读yú(余),指刚开垦的田;读shē(奢),意为刀耕火耘。
自古畲族的他称和部分自称中都有''畲瑶''、''瑶''、''瑶家''、''山瑶''、''瑶人''等等跟瑶族密不可分的称呼。
▎关于畲族的起源,其一就有瑶族说,认为与瑶族同源,盘瓠传说、盘王图腾以及蓝、雷、钟三大姓亦与瑶族相同。
▎除了瑶族说之外,还有折叠''武陵蛮''说、折叠东夷说、南蛮说以及越人后裔说。
多姿畲族
▎畲族风情
▎畲族人民在迁徙过程中,在拓荒殖土的同时,还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虽然畲族并没有自己的文字,但他们的文学艺术依然非常丰富,文学基本上以民间口头文学相传,如最富著名的《高皇歌》。
▎除此之外,山歌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畲族人民能歌善舞,民歌随处可见,其中无伴奏的山歌是畲族人最喜爱的一种民歌方式。
▎勤劳的畲族人,不仅能歌善舞,还是心灵手巧的能工巧匠,他们手工艺品种类丰富,色彩斑斓,风格独特。
花腰带
▎如编织的彩带,又称合手巾带,即花腰带,案花纹多样,配色美观大方。
▎畲族姑娘从五六岁起,就跟着母亲学习编织彩带,彩带精致的程度,是衡量姑娘心灵手巧的重要标准。
斗笠
▎除了彩带之外,竹编也是畲族编织工艺最受赞誉的工艺。
▎编织的斗笠,花纹细巧,工艺精致,配以水红绸带、白带及各色珠子,更富有民族特色,是畲族妇女最喜爱的一件装饰品。
▎畲人的工艺品主要是竹篾编制物和草编制物,天畲人所制的斗笠、竹席、草帽、草席一样享有盛誉。
▎唐代刘禹锡有诗云:''长刀短笠去烧畲。''所谓''长刀''和''短笠'',即是直到现在还在使用的镰刀和斗笠。
把斗笠叫做''尖仔笠'',以竹编制之。
▎此物尖头圆沿,轻便灵巧,十分实用,故有''短笠''之称。
畲族建筑
▎畲族风情
▎畲族人们傍山结茅,依山而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搭建起一座座鳞次栉比的房屋,开辟出一垄垄整齐的旱地和梯田。
▎畲族人在不停的迁徙进程中畲族先民积累了丰富的山地民居建筑的经验,以朴素的生态观,顺应自然和以最简便的手法创造了宜人的居住环境。
▎历史上畲族人民辗转迁徙,其聚居村寨大多都坐落于离县城很远的大山深处。
“结庐山谷,诛茅为瓦,编竹为篱,伐荻为户牖”,聚族而居。
▎由于深居山区,交通不便,当地又没有可烧煅贝灰的原料,所以古时的畲民们物质生活尤为简朴,一般住茅草房和木结构瓦房。
畲村的房屋格局基本上有二种类型,分别是“竹竿寮”和“走马寮”。
▎竹竿寮”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竹竿厝。是一种潮汕风格的建筑,因房屋结构狭长类似竹竿,因此叫竹竿寮。走马寮的造型多为“日”字形,前后均有厢房,称为“伸手”后厢称为火厢。
▎山区畲族同胞传统建筑是茅寮,也称为“畲寮”。茅寮分为山棚与泥间两种,山棚,顾名思义就是山上的篷棚。
▎通常以三、五根带丫的树枝或树干作为支柱,上面架上横条作为棚的主体架构,顶部成金字状,中间高而两边低,上面再用茅草或树皮覆盖以避风雨。
▎泥间,也称“土寮”,通常用小竹或芦苇杆编成篱笆状,拐角处用木头固定,然后涂上泥巴,做成“墙”。
畲族的另一大建筑特色就是火塘,火塘可以理解成“火坑”,是在房子内用土铺成的1米见方的土地。
▎在建筑艺术上,畲族建筑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从早先的的茅草屋 “畲寮”,到后来的土楼 “土墙厝”,到今天的砖瓦房 “瓦寮”,
始终保持一个特点——都是大聚居的户型。
风尚潮流
▎畲族风情
▎畲族的传统服饰,斑斓绚丽,丰富多彩,衣裳崇尚青色和蓝色,多由自织的麻布制成。畲族服装崇尚青蓝色,衣料多为自织的麻布。
▎畲族妇女服饰则以象征万事如意的''凤凰装''最具特色。
凤凰装
▎凤凰冠,又叫凤冠,是畲族女子最富特色的头饰,体现着畲族女子对始祖三公主的纪念和对凤凰的崇拜。
▎装扮为后脑盘发髻,发脚四周绕上黑色绉纱,头顶置银箔包的竹筒。
▎包以红帕,竖两支银钗,形成钝角三角形,钉上八串瓷珠,瓷珠绕过绉纱以固定''gie''身,瓷珠垂过肩,每支末端栓小银牌,右耳上插一支银簪,两耳戴银耳垂。
形如凤凰鸟头冠。
▎上衣是大襟衫,长度过膝,领、袖、襟处都绣有花边,花边色彩鲜艳,花色繁多。
▎畲族风情
▍珍视你的每一次阅读,犒赏你的高级味蕾;期许你在午夜梦及所爱,天亮之前有所待。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