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之子黄泽兰:从农民到钨业掌门人的涅槃之变 中国江西网:2010-1-18 21:02:25

从农民变身钨业掌门人的黄泽兰(资料图片)

“黄牛和猴子有什么差别?黄牛擅长的是低头做事,而不是像猴子一样四处蹦蹦跳跳。和我谈技术、谈生产这个我在行,但让我说事迹、讲抱负,我就不知道该怎么说了。我就是属于黄牛的那一种。”面对媒体,黄泽兰总是保持着他一贯的低调。当然,低调的做事风格并不能完全遮盖黄泽兰身上的光芒。这个从11岁就开始放牛、做农活的“庄户人”现如今已经成长为江西省钨业重点、龙头企业的掌门人。

后发先至,庄户人摸爬滚打中变身大老板

赣南是世界钨都,有丰富的钨矿资源。1984年,眼看着别人挖矿赚了钱,29岁的黄泽兰坐不住了,到县里办了一个证,尝试着挖钨砂。幸运的是,他挖到了一个富矿,这也成了他人生当中掘到的第一桶金。

1989年,黄泽兰的事业跨入了一个崭新的里程。这一年,崇义县对部分矿区的矿点实行面向社会承包租赁。从小在关田矿区边长大的他,拿出自己的所有积蓄与人合伙东拼西凑了5000块钱,在关田开挖了第一个矿窿。

在矿窿刚开挖的那段时间里,黄泽兰白天黑夜都在矿窿子里。饿了,泡上一碗开水饭;渴了,喝上几口窿子里到处都有的“矿泉水”。几个月下来,1.7米多个头的他,瘦得体重不足50公斤。不懂技术、缺少资金……困难一个个接踵而至,困扰着当时的采矿者,附近几家承包者,因此而散了伙。可黄泽兰凭着一股子倔劲,一锤一锤地掘,一担一担地挑,用的全是“土”法采掘和选矿,艰难地坚持着。就这样不分昼夜、风雨兼程,黄泽兰在摸爬滚打中慢慢掌握了一整套矿山开采与管理经验,刚过而立之年的他,竟然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有钱人。

在大多数人看来,有钱人不喜欢冒险。然而黄泽兰却是个例外,只不过他的冒险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1994年,钨矿市场进入低迷时期,崇义县首次推行国有企业改革:拍卖崇义县淘锡坑钨矿。这个已经挖了上百年的老矿早就负债累累,职工已连续18个月没领到工资……然而,黄泽兰却毅然摘下了这枚不被人看好的“苦果子”,一时间,看热闹的、为他担心的,坊间众说纷纭。

在大家的议论声中,这个只有高中学历的庄户人向世人展示了他高超的管理才能。他先从人着手,采取人选岗、岗选人,岗位制订责任制的办法。并大刀阔斧精简机构,使原来8个科室、40人的矿机关浓缩成二科一室、13人。同时还投入资金100多万元,20多天后矿山就恢复了生产。矿山运转正常了,工人工资月月兑现,而且每月收入比拍卖前还增加了300元以上。矿工们乐了,之前的议论声也随之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惊叹:老黄真行!

时至今日,黄泽兰的章源钨业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龙头。(江西网记者 许嘉 摄)

1995年,崇义县在总结淘锡钨矿拍卖成功的基础上,又决定拍卖濒临倒闭的新安子钨矿。这个矿山的情况更糟糕——其海拔以上部分已采空,而要采挖海拔以下的矿则成本高风险大。黄泽兰又报了名并以348万元的标价中标。他再次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

为了拓展市场,黄泽兰在厦门、广州等地设立了产品销售点,并建立了网上销售服务。1996年12月,黄泽兰又以240万元租下了县冶金化工厂有效资产3年,把钨精矿加工成APT、三氧化钨、蓝钨等产品进行增值销售,产品远销德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