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古厝学习资料(1):几间张几落大厝

上下落一般左右对称,因此看下落间数也可判断出是几开间的大厝

另一种区分大厝体量的是看顶落屋架数(架即檩条,俗称楹仔),一般有七架、九架,大型的有十五架、十七架。(有发现吗?都喜欢单数,台阶也是!)

其实,闽南形容民居体量很大的通俗叫法为“九十九间”,以古时不超过皇帝的一百间为界(超过会招来杀身之祸的)。

古厝一般为一层,有的将榉头或上(下)落的边房(角间)做成二层的楼房,称“角脚楼”,或者后落建成两层的“后楼”(也有称梳妆楼)。

比三间张、五间张略小的是三间张榉头止和五间张榉头止,其实就是没有下落(塌寿),大门进去即深井的格局,在流行建祖厝的今天,也很常看到,可以解决经费或场地不足的问题。

一座古厝精美与否,主要体现在正立面。正立面又分为镜面壁和塌寿,它们由一个个专有构建名称组成,应用了从砖雕、石雕、木雕到灰塑等技艺,集书法、彩绘、典故、吉祥于一身。

一个“好”的塌寿,就像是在嫁一位“晋江女儿”,能够显示自己的富有。而富有又分一般跟不一般,一般的塌寿用孤塌(寿),不一般的可能就会用双塌(寿)。

在闽南习俗中,对修建房屋有很多讲究,地势坐向便是其中之一,厝的中轴线必须落在“龙”身上,因而延伸出许多跟龙有关的建筑名词、风水和活动。比如大厝东西两侧增建的纵向建筑称护龙;把大厝门口埕左端,建成两层的“埕头楼”,称“出龙”(左青龙嘛,来祈求兴旺发达),这种做法到现在也屡见不鲜;祖厝祔祧时,会有不同祧的祖厝与之“拔龙”......

护龙又分单护与双护

石埕前建一列与厝身相对的房屋称回向(花向),回向比大厝低矮,一般作为佣人房屋、储藏间等用途。

个别人家建设埕头楼与回向,将整个石埕包围起来,形成私密空间,也是财不外露的表现,比如东石蔡敦福宅。

早先,建造一栋大厝,需要很多材料;光墙壁的用料,就要大量瓦砾砂土,还要手工捣鼓,很不容易:从碎砖瓦、 夯土,到出砖入石、全石条,随着时代变化而不同。

闽南传统民居,到了我们这一代越来越少,它对于我们的魅力不仅在于营造技艺,还在于有“阿嬷的味道”。所以,在经济富裕的前提下,现代人开始寻找精神富足,比如建造仿古建筑,找回儿时的记忆。

将祠堂、祖厝的一些木构改为石构,来延续使用寿命

建造仿古建筑,更多的是种情怀

也充满地域特色

END

咱们下期见^_^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