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淙淙白云飞,翠色重重笼四围;
三五村姑齐吹奏,婉啭悠扬咚咚喹。
咚咚喹,准确读音应为“咚咚亏”,有的地方又有“呼里”、“呆呆嘟”、“呆呆哩”等称,是流传在湘西土家族的一种极其古老的簧管气鸣竖吹乐器,也是一种民歌歌调的体裁形式,咚咚喹制作虽然简单,却能吹出欢快清脆的旋律,故深受土家族妇女、儿童的喜爱。
咚咚喹可独奏或重奏,经常两支在一起对奏,音色明亮,曲调轻快活泼。流行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桑植、保靖、永顺,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鹤峰等地。其历史悠久,特色浓郁,是土家族民间音乐中的珍贵文化遗产。
咚咚喹历史起源
从沅水湘西段贝丘遗址发现的两枚骨哨来看,咚咚喹当起源于距今6500—7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形成从只能吹一个音的骨哨到能吹两个音的鸟哨再到三孔一筒音的咚咚喹这样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咚咚喹有着悠久的历史。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关于咚咚喹的起源,土家族民间还有这样一个传说: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之时,四处抓壮丁,有个名叫“咚咚”的土家族小伙子也被抓走了。他走后,已身怀有孕的妻子巴列遭到狠心婆母的百般虐待。孤独无助的巴列每日登山北望,苦盼夫归。她还信手扯根小竹,削成竹笛,吹唤丈夫“咚咚归”来。就这样,日复一日,她不停地望着、吹着、盼着,最后竟死于山上。人们同情她,也为她的精神所感动,便纷纷仿制她吹奏的竹笛,替她呼唤亲人“咚咚归”。后来,这种竹笛便被称为“咚咚喹(归)”了。
咚咚喹结构特征
咚咚喹多用细竹尾制成,亦有用稻、麦秆制成,三孔一筒音,以刀削竹头成簧片发音,管身长15~20厘米。内径O.41厘米。竹管上端留有竹节,在节下切一斜口劈出薄片为簧。管身正面将外皮削平,管壁开有三孔或四孔,一端切断为空管音孔。其发音清脆、明快,具有打音、颤音兼备的特点,可模拟鸟语虫鸣和风泉之声,素为土家人所喜爱。
咚咚喹曲调曲目
咚咚喹传统曲调有固定标题,如“咚喹咚喹咚喹”、“巴涅咚咚喹”、“利利拉拉咚咚喹”等。
土家族称咚咚喹乐曲为曲牌,传统曲牌极为丰富,大多数都有固定标题和唱词,既可吹奏,又能演唱。咚咚喹音乐,保留了土家族古代歌谣的特色,是典型的土家族传统民间音乐,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传统乐曲有《耍调》、《赶集》、《布涅咚》、《慢巴涅咚》 、《拉帕克》、《乃约乃》等。曲调清新活泼,悠扬悦耳,富有田园风味。
咚咚喹传承价值
“咚咚喹”作为土家族音乐的一种外化形态,有其独特的结构、句式与演奏形式,同时它联系着土家族习俗、生活和社会的各个方面,承载了土家族音乐文化的发展脉络,它除了人们娱乐或传递感情外,还具有土家族音乐文化的丰富内涵,十分吻合中国古代朴素的音乐美学观。
图片来源于民艺传承
随着时代的发展,土家族“咚咚喹”这种富有独特价值的民间音乐已越来越鲜见,流布区域日渐萎缩,传承人锐减,土家族聚居的湘鄂渝边区,除龙山洗车河流域和里耶管理区及与之毗邻的永顺、保靖的少数边邻村寨外,其他地区已基本失传。2006年,土家族咚咚喹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龙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保护主体。